查看原文
其他

不同人群预防心血管病,他汀类药物怎么用?JAMA重磅发表最新推荐声明!

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2022-11-17
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

心血管疾病(CVD)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。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CVD风险,临床指南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预防CVD的一线治疗。

但是,CVD较低风险人群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,针对这部分人群的一级预防,我们需更进一步地确定他汀类药物应用益处和危害之间的平衡。此外,我们也需对他汀类药物在一级预防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重新评价。


近日,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(USPSTF)在充分评估“他汀类药物预防CVD发病/死亡、全因死亡发生的获益与危害数据”后发表重磅声明。声明指出:


  • 对于伴有≥1个CVD风险因素(如血脂异常、糖尿病、高血压或吸烟)且10年CVD事件风险≥10%的40岁~75岁人群,建议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CVD的一级预防(B级推荐)。

  • 对于伴有≥1个CVD风险因素10年CVD风险为7.5%~10%的40岁~75岁人群,建议有选择地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CVD的一级预防(C级推荐)。该部分人群的获益程度可能小于10年CVD事件风险≥10%的人群。

  • 目前证据不足以评估≥76岁人群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CVD事件和死亡事件的一级预防。


截图来源:JAMA


基于最新评估数据,USPSTF对其2016年发表的推荐声明进行了更新。本次USPSTF评估分析纳入的人群为≥40岁成人(无CVD病史或CVD相关症状/指征)。其中,受试者的10年CVD事件风险根据ACC/AHA汇总队列方程(PCE)进行计算。


值得关注的是,本次更新不仅同样纳入了2016年评估的19项随机对照试验(RCT),还结合了一项最新RCT(TRACE-RA)、两项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RCT(PROSPER和ALLHAT-LLT)的分析结果。


基于评估分析结果,USPSTF得出结论:


  • 对于无CVD病史、伴有≥1个CVD风险因素(如血脂异常、糖尿病、高血压或吸烟)以及10年CVD事件风险≥10%的40岁~75岁人群而言,他汀类药物用于其CVD事件以及全因死亡事件的预防,至少具有中等程度的净获益(中等确定性结论)。


  • 对于无CVD病史、伴有≥1个CVD风险因素以及10年CVD事件风险为7.5%~10%的40岁~75岁人群而言,他汀类药物用于其CVD事件以及全因死亡事件的预防,至少具有较小程度的净获益(中等确定性结论)。


  • 对于≥76岁且无CVD病史的人群而言,目前证据不足以确定他汀类药物用于其CVD事件以及死亡事件一级预防的获益与危害平衡。


声明强调,推荐仅适用于无CVD病史或CVD相关症状/指征的≥40岁人群。当前推荐并不适用于LDL-C水平高于190 mg/dL(4.92 mmol/L)或已知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成人。这两类人群患CVD的风险非常高,需参照其他指南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。


▲2022 USFSTF指南对比2018 AHA/ACC指南(图片来源:参考资料[1])


论文同期评论强调,与2016年的推荐声明不一致的是,USPSTF不再建议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低强度他汀类药物。这一变化是由于纳入分析的22项试验中有17项试验涉及固定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干预组(12项使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,而低强度他汀类药物研究较少)。


此外,当前USPSTF推荐声明中,建议接受他汀类药物干预的10年CVD事件风险临界值为7.5%,要略高于2018 AHA/ACC胆固醇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5%这一临界值。论文同期评论指出,USPSTF较高临界值的设置,或许影响到年轻人群(年龄40-50岁)早发心肌梗死的预防,造成其中部分风险人群成为漏网之鱼。


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/Read more”,即可访问JAMA网阅读完整论文。

相关阅读
观念转变!《柳叶刀》重磅:他汀减量不减效,这样降脂也可以!
如何减缓动脉僵硬?JAMA子刊中国人群证据:他汀类药物帮大忙
欧洲心脏病学会:降脂不只有他汀,从每天1次到半年1次,这些药物开启降脂新时代!
JAMA子刊:他汀类药物为什么改善动脉硬化?和斑块成分转变有关
降脂,不止看“坏”胆固醇!JACC万人数据再提醒,这些指标也反映心血管风险

参考资料

[1]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. Statin Use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dults: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. JAMA. 2022;328(8):746–753. doi:10.1001/jama.2022.13044


免责声明: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。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,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,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。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。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,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。


版权说明: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,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,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。转载授权请在「医学新视点」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。


如有其他合作需求,请联系wuxi_media@wuxiapptec.com


分享在看,传递医学新知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